3月14日上午,四川省“保护消费权益 共筑满意消费”新闻通报会召开,会上发布了四川省消委组织2024年度消费纠纷十大典型案例。
记者注意到,十大典型案例,涉及直播间充值、预付式消费、商品质量纠纷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消费纠纷中,涉及老年消费群体的纠纷也有所增加。此次公布的四川省消委组织2024年度消费纠纷十大典型案例中,就有三起涉及老年群体消费。
听力损失是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的常见表现之一,因此,助听器成为了老人的常见消费品。四川某助听器销售有限公司阆中分公司销售的某品牌助听器,因为电池续航时间短、更换流程繁琐等问题被消费者投诉,要求协调退货退款。南充阆中市消委会调查发现,商家在销售过程中仅强调产品使用便捷性,未主动告知电池性能及需频繁更换等关键信息。经消委会调解,商家综合考虑独居老人操作困难等实际情况,主动为消费者办理全额退货退款。
具体案例:
购买助听器遭遇电池续航问题
老年消费者维权有难点
【基本案情】:2024年10月,南充阆中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阆中市消委会”)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四川某助听器销售有限公司阆中分公司销售的某品牌助听器存在电池续航时间短、更换流程繁琐等问题,给独居老人使用造成不便,要求协调退货退款。
经调查,商家在销售过程中仅强调产品使用便捷性,未主动告知电池性能及需频繁更换等关键信息,且产品说明书中亦未载明相关内容。阆中市消委会认为,电池作为助听器固定配件,与产品构成功能整体。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之规定,商家未全面履行告知义务,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经消委会调解,商家综合考虑独居老人操作困难等实际情况,主动为消费者办理全额退货退款。
【消委观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经营者对商品信息的全面告知义务,但在实际消费场景中,部分导购人员为促成交易,常常片面强调产品优势而回避缺点,或盲目推荐高价商品而非适配选项。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大环境需要多方共建,一方面经营者需强化服务意识,规范销售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需提升甄别能力与维权意识,尤其是老年群体,因其对产品细节辨识力较弱,购买前应重点核实核心参数、使用限制、售后保障等细节,必要时可以要求商家提供书面说明或操作演示,并留存交易凭证,涉及大额消费时,建议与子女沟通协商。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除压实商家主体责任外,还需深入研究老年消费者的维权特点,通过简化投诉流程、提供适老化维权服务等措施畅通维权渠道,为老年消费者构建安全、便利、可信的消费环境。